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方面,高职院校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主基调,明确课程思政价值导向,加强思政课程建设,通过实施优秀思政课示范巡讲措施,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之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注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在各类课程中深入挖掘丰富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素材,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涵育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价值追求。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坚持实践育人,通过育人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在校内开展技能竞赛、主题演讲和“劳模工匠进校园”等活动,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培养全过程;组织志愿服务和社区服务等课外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长知识、强能力、知社会、解民情。
二、创新产教融合机制,推动“四链”有效融合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应与产业紧密衔接,帮助学生掌握前沿技术,提升其在新兴产业中的竞争力;同时,建立创新实验室和孵化器,支持学生利用新技术开展创业项目,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适应快速发展的行业需求,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有效融合。一方面,高职院校积极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企业开展合作,推动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建设。学校与企业签署长期合作协议,建立校企合作联盟,明确双方的权责和合作目标;成立由校企双方代表组成的合作委员会,协调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并推动合作项目的实施;相关政府部门将产教融合的成效纳入企业考核指标体系,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教学实训、成果转化等方面形成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实施“订单式”培养,根据企业和行业的需求定制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实训方面,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和课程开发,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提升专业技能和行业经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共享教学科研平台;在成果转化方面,高职院校构建“产学研用”平台,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三、以“五金”建设为引领,提升关键办学能力
职教“五金”,即金专业、金课程、金教师、金教材、金基地,是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策略。
1.打造“金专业”,支撑产业发展
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首先应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厘清专业群的服务面向、发展目标和组群逻辑,动态调整专业群发展内涵、专业构成和教学资源,形成产业对接精准、结构优化清晰的专业布局。同时,还应挖掘和梳理各专业的个性特点,确保专业群中各专业个性化、特色化、差异化的协同发展和错位发展。为进一步推动专业群的建设,高职院校组建由学校、行业协会和企业组成的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多方协同指导机制;引入项目管理理念,对专业群内的重大项目进行精细化管理和跟踪评估,确保各项任务按时、按质完成。
2.开发“金课程”,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高职院校以学生能力建设为导向设计课程,与龙头企业合作开发课程。课程内容既包含行业所需的最新专业知识和技术,也包含企业提供的与真实工作情境有关的项目;课程结构以项目式学习、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等为主;课程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以实际工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评价重点;此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3.培养“金教师”,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高职院校应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通过定期举办教学竞赛、开展行业技术培训和研讨会等活动,激励教师在实践中创新教学方法,确保教师的知识和技能与时俱进。高职院校建立教师数字素养成长的大数据模型,构建教师数字素养成长档案,根据不同专业教师的特点,培养数字化教学方法和理念,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培训服务,提升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
4.编撰“金教材”,促进学习内容与时俱进
高职院校应根据教材的主题和内容,组建由教育专家、行业专家和优秀专业教师等组成的编写团队,从行业一线的视角出发,将前沿知识、宝贵经验与实践技能等融入教材,确保教材内容紧跟产业最新发展趋势、体现科技改革最新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职业发展。同时,学校与各大在线教育平台合作,开发互动式电子书,引入高质量的在线开放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材选择和沉浸式学习体验,满足他们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5.打造“金基地”,改善实训环境
一方面,高职院校加大资金投入,购买先进的实训设备和工具,校企合作,共建与企业生产环境匹配的开放性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锻炼,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建设与行业标准同步的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如模拟车间、模拟实验室等,让学生模拟各种高成本、高风险或难以实现的实训操作,在保证实训安全的同时提升专业实践技能。
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助力区域经济发展。一是服务职业教育发展。高职院校及时总结办学成果和经验,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制定职业教育管理制度和相关政策时提供支持;积极参与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技能等级证书标准以及行业标准的研制,发挥职业教育的示范引领作用;为社会提供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和职业启蒙教育等多样化的继续教育服务。二是服务产业发展。高职院校依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技术积累,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新质技术研发、人力资源支持和咨询服务,重点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及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三是服务国家开放发展。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进“职教出海”,与海外教育机构和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积极推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打造职业教育的国际品牌,提升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