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栏

一见庆阳丨一批院士 • 卢柯 赵红卫 李宁 王海峰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16日 编辑:王权

庆阳人自古崇文尚教,有耕读传家、诗礼传世的优良传统,卢柯、赵红卫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海峰、李宁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光荣的一千八百三十一分之四,是庆阳人民的骄傲。他们的成就和贡献,不仅仅是4颗耀眼的科学之星,更是庆阳广大青少年学习和追随的榜样。



图片

卢柯,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材料科学专家,主要从事金属纳米材料及亚稳材料等研究。1965年出生于甘肃华池县,毕业于庆阳一中。本科就读于南京理工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1985年至1990年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读研究生,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第十五届中央副主席、辽宁省委主委,辽宁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主任。

卢柯身上具有与生俱来的科学家素质,他很早就有超乎年龄的自我约束能力,上大学和工作后,卢柯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时间表和工作计划,以非常人的工作节奏始终跑在别人前头。卢柯说:“自然界是公平的,它给每个人的时间是一样的,做了这个,就不能做那个。有的人活得很轻松,一天的活儿用两天的时间干,我则希望用半天的时间就能把一天的活儿干完。"2001年,卢柯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2003年,卢柯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他任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主任。他常称自己是个大班长,带领着一个团队。金属所是一个有着近60年发展历史的大所,他以平和的心态,深入地思考,踏实地做事。



图片

赵红卫,中国科学院院士,离子加速器物理及技术专家,主要从事等离子体离子源、电子冷却、回旋和直线加速器研究。1966年出生于甘肃省宁县,毕业于庆阳一中。本科就读于成都科技大学(现四川大学)应用物理系,1991年获得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理学硕士学位,1995年和1996年分别获俄罗斯杜布纳核联合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2019年,赵红卫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7年开始,赵红卫先后多次赴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BNL)、法国加速器国家实验室(GANIL)、法国原子能和替代能源委员会(CEA,Grenoble)、意大利南方国家实验室(LNS)、德国重离子加速器研究中心(GSI)、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和俄罗斯布德科尔核物理研究所(BINP)作短期研究和访问学者。赵红卫主要从事加速器物理与技术究工作,在强流高电荷态ECR离子源、重离子回旋加速器、电子冷却、强流质子超导直线加速器等方面做了系统性和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

赵红卫认为,在科技领域实现突破需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态度,要相信“十年磨一剑”的精神,长期潜心研究、自主自立自强、不断创新,而不是寄希望于“弯道超车、跨越发展”,他拥有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几十年在加速器物理和技术研究领域辛勤耕耘,不断探索,为创建一流学科,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作出了卓越贡献。


图片

李宁,中国工程院院士,油气地球物理测井专家,主要从事地球物理测井理论方法、复杂储层测井评价体系建立以及大型测井软件研发方面的研究。1958年出生于北京市,毕业于环县一中。本科就读于华东石油学院勘探系,1984年考取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研究生,1989年获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博士学位。1991年,博士后出站后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地球物理所和测井遥感所工作,先后担任室主任、主任工程师、副所长,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测井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95年,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8年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启动后,李宁和研究团队科学构建了新一代大型测井软件架构体系,重点突破全井壁高清成像、成像谱定量解析和井下逆时偏移成像等关键环节,率先研发出全球首个基于Java-NetBeans前沿计算机技术建立的第三代测井处理解释系统CI- FLog,将我国测井处理解释精度从米级提升至厘米级,实现了从均质常规储层评价到非均质复杂储层评价的技术跨越。2019年,李宁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图片

王海峰,中国工程院院士,航空航天工业专家。1965年出生于甘肃省正宁县宫河镇,1984年本科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宇航工程系飞行力学专业,2006年博士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中国航空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总设计师,歼-10C飞机型号总师、歼-10B推力矢量飞行演示验证项目总师,同时担任歼-20飞机、歼-10系列飞机、枭龙系列飞机等型号副总师,主持推力矢量技术飞行验证项目、某组合动力飞行验证项目等多项重点研究项目,涉及飞机设计、试验技术、信息技术、系统工程和计算机软件等多学科的综合和交叉,在飞机总体、气动、飞行品质与控制律、飞行仿真模拟、试飞、售后技术支持、飞机全寿命技术状态管理、四性、综合保障、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自主保障系统和未来创新预研发展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为我国航空装备研制和航空科技发展贡献了系统性的创新成果。任总设计师主持研制中国唯一的歼一10B推力矢量飞行时,突破飞机大迎角边界控制和飞发综合控制技术瓶颈,在珠海航展完成“眼镜蛇”空中飞行展示,使中国成为继美俄后第三个掌握推力矢量技术的国家。2023年,王海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内容分享